3月30~31日,以“绿色、智能、创新”为主题的“2024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大会”在广东江门五邑大学召开。大会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指导,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主办,五邑大学、东华大学共同承办。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五邑大学党委副书记李霭康;中国产业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东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中产协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彬;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豪情;吉林大学教授王策;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克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勇;清华大学教授张莹莹;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陈苏等领导嘉宾,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研发企业的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领域专家学者、研究人员和企事业代表300余人出席本次大会。
大会开幕式、特邀报告、闭幕式分别由五邑大学科技处处长陈文华、吉林大学教授王策、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豪情、东华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王先锋主持。
高端视点
加强科技创新 发展新质生产力
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如何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质生产力?2024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大会汇聚行业精尖技术,引领创新方向。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李陵申在致辞中表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纺织科技研发、培育及发展在面临诸多挑战的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已经在航空、汽车、建筑、医疗、卫生、环保、电子、制药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面对全球纺织产业的新变革,我们要继续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聚焦行业科技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李陵申提出以下建议: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速成果转化,提升创新效能;关注社会责任,加强行业自律;培育引进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全球市场。
五邑大学党委副书记李霭康致辞表示,现代轻工纺织是广东省十大战略性产业之一,为广东及大湾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是五邑大学具有雄厚科研实力并体现纺织特色的主体学院。本次大会为全国纺织新材料、静电纺非织造材料科研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希望通过本次大会增强纺织新材料及相关领域前沿学科进展的沟通与交流,拓宽师生学术视野,提高科研创新创造能力,促进纺织新材料及纺织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纺织学科产学研的深度融合助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纺织力量。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桂梅致辞表示,静电纺丝技术以其独特的加工优势和广泛的应用潜力,正逐步引领着行业的技术革新和智能化发展。本次大会的主题是“绿色、智能、创新”,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深入探讨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在绿色制造、智能生产、智能化产品和创新应用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技术进展和市场趋势。共同见证这一领域的新材料、新技术、新装置的研发与应用,以及它们如何与能源、环境、生物医学等其他行业相结合,实现产业的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李桂梅提出以下建议:持续强化创新,打造产业制高点;推进成果转化,挖掘市场动力源;促进标准建设,树立行业话语权;夯实人才基础,赋能行业新发展。
技术赋能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科技创新。2024中国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大会众多专家学者从多维度展示了原创性、颠覆性的研究成果,加快实现行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江西师范大学教授侯豪情作《高强高韧电纺纳米纤维的制备与应用》主题报告。讲述了电纺纳米纤维技术、电纺纳米纤维的用途、静电纺丝用原料、电纺纤维直径和断裂强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高强度电纺丝纳米纤维的制备。以详细丰富的实验数据,具体介绍了高强度电纺纳米纤维的单丝拉伸测试、水溶液电纺制备高强度电纺PI纳米纤维、共聚合法制备高强度电纺PI纳米纤维、电纺纳米纤维单丝收集和机械性能测试、电纺尼龙纳米纤维的机械性能、电纺间位芳纶纳米纤维的机械性能、电纺聚丙烯腈纳米纤维的机械性能、超高强度PI纳米纤维的最新制备、石墨烯在纳米纤维中的堆积状态、高占比碳纳米管在电纺纳米纤维中的堆积状态。
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张克勤作《用于热能收集和管理的光学微纳功能纤维及其规模化制造》报告。围绕项目研究背景,热管理微纳纤维的规模化制造、微纳纤维与能量收集等方面,具体介绍了微纳纤维膜的米级制造、微纳纤维膜与个人热管理、微纳纤维膜为人体在户外炎热条件下提供热舒适、有机光热材料、基于有机共晶光热薄膜的可穿戴太阳能热电器件应用、可穿戴光谱调节热能收集纺织品、全天候热能收集超织物等内容。并总结道,光学微纳功能纤维的优势包括多维度可控;多种功能可实现;多种形态可设计;多种可能性持续出现。光学微纳功能纤维的挑战包括轻便化进程依然在路上;机械性能需求依然难协调;连续化制备与小样性能依然难匹配;成本依然高居不下。
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作《仿生粘附界面材料》主题报告。“传统的水泥基建材,在生产过程中需消耗大量能量,同时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发展新型低碳建筑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王树涛表示,受自然界中沙塔蠕虫构筑巢穴过程启发,在低温常压条件下制备了力学性能优异的仿生低碳新型建筑材料,为建筑领域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此外,展开介绍了“乳液界面聚合”微球合成新方法,推动分离微球材料的升级换代,突破了传统亲水、疏水微球只能分散在部分溶剂中的局限,为印染行业的染料废水处理带来了新的机会。
五邑大学应用物理与材料学院院长、教授罗坚义作《碳纤维材料的传感性能及器件化研究》主题报告。围绕项目研究背景、碳纤维材料及其压敏和温敏特性、碳纤维器件化策略等方面,主要介绍了碳纤维基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弯曲传感器、拉伸传感器等内容。并列举温度传感器应用于电子皮肤、仿生暖体假肢及其测试设备;压力传感器应用于仿生手指、智能鞋垫;应变传感器应用于手势识别、水下呼吸检测;气压传感器应用于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监测、舌压测定。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勇作《仿生多层次中空结构纳米纤维精准制备及催化能源应用》报告。点明中空结构具有材料易得、多级结构和性能优异的共性,其构筑与利用是人类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简单的静电纺丝结合热冲击法制备出均匀的MoS2/CoS2异质中空纳米纤维。双壁中空管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加丰富的活性位点、合适的中空空间,可以有效缓解体积变化。该方法有望推广至其他材料体系的结构设计中。东华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教授,中产协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专业委员会主任丁彬作《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的成型策略及功能化应用》主题报告。主要分享了一维柔性陶瓷纤维、二维纳米纤维膜、三维纳米纤维气凝胶三大研究方向。展开讲解了柔韧陶瓷纳米纤维膜的制备过程与应用优势、二维纳米纤维膜的结构设计;“静电纺/喷”方法、静电纺致密曲孔纤维膜在防水透湿与油水分离领域的应用;纳米纤维气凝胶构建新思路、冰晶诱导纤维空腔化组装;陶瓷纤维气凝胶的应用、高分子纳米纤维气凝胶的应用;梳理铺网法制备超轻质保暖气凝胶材料。
清华大学教授张莹莹作《静电纺蚕丝材料在柔性可穿戴领域的应用探索》主题报告。介绍了基于静电纺丝技术的蚕丝功能材料研究,包括空气过滤材料、柔性传感电子皮肤、芯鞘结构柔性导线、蚕丝基致动纤维、蚕丝基辐射制冷织物。从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具体介绍了静电纺蚕丝纳米纤维用于PM2.5过滤,基于静电纺蚕丝纳米纤维的压力传感电子皮肤、温度-压力双功能传感电子皮肤,基于静电纺丝原位包覆的芯鞘结构电子纤维,基于静电纺取向蚕丝纳纤的人体热管理材料,静电纺制备日间辐射制冷蚕丝纳米织物。
南京工业大学教授陈苏作《基于静电纺丝的反应强化调控》报告。以静电纺丝的发展历程与研究背景为开篇,点明了目前静电纺丝纤维存在有序性差、工业化生产效率低和应用领域窄等缺点。分享首次提出的纺丝化学(FSC)新概念,利用纳微纤维受限空间,在纺丝过程中反应形成新物质。全面总结了先进FSC策略与应用,并重点讨论了工业化纺丝的核心技术——微流控芯片在FSC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未来。将在人造皮肤、光催化、面膜、过滤纱窗、太阳能电池、柔性穿戴等方面加强开展新应用。
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从举委托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讲师于淑艳作《电纺碳纳米纤维燃料电池催化剂探索研究》主题报告。主要介绍了静电纺纳米纤维研究需求探索以及静电纺纳米纤维能源材料探索研究。具体介绍了无基底的纯纳米纤维膜、电纺纳米纤维隔膜的锂离子电池、纳米纤维膜用于磷酸铁锂电池隔膜、电纺纳米纤维然料电池催化剂的探索研究。围绕导电性提高、功能添加等方面的技术储备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并汇报了燃料电池研究工作。
武汉大学教授邓红兵作《生物质纤维材料及其在大健康领域的应用》主题报告。当前人口老龄化加剧,国家“健康中国2030”战略不断深入实施,国家对医疗保健领域日益重视,医用纺织品高端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其中生物相容性好、天然可降解的生物质纤维引起了广泛关注。报告详细介绍了生物医用纤维材料相关研究进展,重点针对慢性伤口护理长效抑菌和创面修复、多重生长因子梯度负载与智能释放、急性心梗后心肌缺损干预、骨不连和骨缺损修复、软骨重构与再生、血液过滤等研究工作与最新进展进行了系统讲解。
多维共论
交流成果 拓展应用边界
大会聚焦静电纺丝新材料、新技术、新装置,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与能源、环境、生物医学、产业交流等五大主题,分五个分会场进行报告交流,分享了静电纺丝新研究、新应用、新动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荣耀时刻
以“绿色 智能 创新”共促产业繁荣
本届静电纺丝峰会发布了学术带头人2项、科技成果转化先锋2项、青年科技新锐2项、优秀墙报10项。
江南大学教授刘天西和武汉大学教授邓红兵获选“学术带头人”。李桂梅、丁彬颁发证书
东华大学教授莫秀梅和重庆中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大祥获选“科技成果转化先锋”。江西师范大学侯豪情教授、五邑大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黄应忠颁发证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赵勇和五邑大学教授于晖获选“青年科技新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总工程师李昱昊、吉林大学王策教授颁发证书
大会副主席王策在闭幕致辞中建议,绿色要与不可替代纳米纤维产品相结合;智能要尽快融入到静电纺丝技术当中去;创新要与新的商业模式相结合。绿色、智能、创新是我们行业未来发展的三大关键词,不可替代产品、智能化、先进的商业模式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我们要以此为指引,积极探索和实践,推动静电纺非织造材料产业的健康发展。
大会执行主席丁彬在闭幕致辞中表示,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领域的未来发展是多元化、综合性的,我们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注重人才培育系统化、生产工艺绿色化、合作与交流国际化、以及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推动材料性能进一步提升,加强跨学科融合与创新。未来,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推动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繁荣,继续探索、创新、合作,为静电纺丝领域的发展献策献力。